據國家統計局數據,2023年5月,全國16-24歲、25-59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分別為20.8%、4.1%。其中青年失業率處在高位,有600多萬青年仍在尋找工作。在養豬行業不景氣之時,常見有豬企發布公告表示,要優化低效產能,卻很少直接提及對人員的調整。
事實上,出售豬場、關停項目,往往意味著與之關聯的人員都有可能被“優化”,有一批人被迫離開,另投他處。最近,很多大型養豬企業內部的員工們開始掀起了一股離職潮。之前員工們拿到的基本工資和績效獎金加起來大約能拿到7000元每月,但現在直接降薪3000元,讓員工們感到非常不滿。這也意味著許多大型養豬企業已經難以承受了當前市場的巨大壓力,進而開始采取裁員等手段來緩解經營壓力。
六大豬企2年超7萬人離職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正邦減員超4.4萬人、銳減85%
非瘟在國內的爆發,幾乎讓全行業都在2019、2020年都投入了一場瘋狂的“養豬擴張潮”,上市豬企高薪“招兵買馬”的現象層出不窮,員工規模呈跨越性增長。
在經歷2021、2022年的低迷行情之后,不少豬企陷入虧損,員工規模由此前的擴招轉變為緊縮。2021年11家上市豬企中有3家在減員,分別為正邦、溫氏、新希望,合計減員達5.49萬人,其中正邦員工數量一年時間就減少了3萬人。
2022年牧原、新希望、溫氏、大北農、傲農、唐人神、天邦、中糧家佳康、正邦、天康、金新農11家上市豬企中減員的企業增加至5家,分別為正邦、新希望、天邦、天康、金新農,合計減員達1.9萬人。減幅最為明顯的仍為正邦達1.41萬人之多,其2022年末員工數量僅相當于2020年末的15%。
2023年5月,11家上市豬企合計出欄生豬1219萬頭,盡管朝著今年的出欄量邁進,但商品豬養殖仍為虧損,持續的入不敷出讓更多豬企加入到“裁員”的行列中來。
2022年已經減員近700人的天邦表示2023年仍將縮減人員,其養豬板塊2022年底人數為8817人,預計今年減少至5502人,較2022年減少幅度將達到37%。
豬價拐點或在半年內到來
對于豬價何時能夠出現拐點,大家一直都倍感疑慮。但有一點是肯定的,就是減少養殖數量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周期,需要一步步往下降。由于母豬到育肥豬只需要三年左右的養殖周期,在短時間內一次性減少大量的養殖數量是不可能的,更何況已經接近三年的時間已經過去了。
目前,很多基礎母豬已經要淘汰掉了,并且在未來半年之后,預計有更多的母豬會被淘汰,養殖數量將會減少很多,這會帶來豬價的上漲。同時,今年產量的玉米預計會增加,隨著大量優質的玉米進入市場,豬價也會得到進一步的控制,減少成本壓力也會有所幫助。當母豬存欄量逐步減少,大企業也縮減了存欄量,未來的半年可能是豬價拐點的關鍵時期,我們的養豬行業將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。
目前行業面臨的挑戰
當前養豬行業所面臨的挑戰還不止是經營成本和存欄量的壓力。從消費者角度來看,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們對于肉類、蛋類等食品的品質、健康和營養價值都有更高的要求。
因此,養殖環境、豬糧等方面也需要更多的投入,否則豬肉的質量無法得到保障,影響企業的發展。同時,豬瘟等疫情也對養殖業造成了極大的影響,以往企業無需考慮的生物安全問題現在也變得非常重要。因此,隨著養豬業持續發展,面臨的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和復雜化,需要行業人士共同努力解決。
行業未來發展趨勢
因為宏觀經濟和消費觀念的變化,我國的養豬業已經經過了一些成長和轉型。在一些大型養豬企業的帶動下,培育出了一大批實力雄厚的養殖企業,行業規模進一步擴大。
此外,各級政府也在加強對養豬行業的監管和支持,實行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來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。養豬企業的生產技術已經不斷升級,自動化、數字化等技術在養殖生產中得到了廣泛的推廣,為行業未來發展打好了基礎。在未來幾年里,養豬業也將繼續走向多元化的發展模式,逐漸朝著科技、綠色、高效的方向發展。
總結
無論是行業的發展還是現在面臨的挑戰,都說明著養豬行業已經面臨著巨大的變革。養豬企業不僅僅需要思考如何控制成本,還需要期待品牌戰略的成功,優質的產品才能真正地得到市場的認可,企業才能真正地壯大。
面對未來充滿機遇和挑戰的養豬行業,我們應該高度關注市場和政策動態的變化,努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和產品質量,積極適應生產技術的更新換代,不斷拓展市場和創新發展模式,為行業的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。(來源:國家統計局、企業公告等)
關鍵詞: